"高分落榜"或者"低分上名校"的新闻相信大家也听过不少,就比如今年沸沸扬扬的"河南考生三遭北大退档"事件,抛开整件事中功过是非不说,最终结果是这位考生凭借志愿填报,以538分的成绩被北大录取,比北大在河南省最低提档线低了近150分!
俗话说"七分考,三分报",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发现,只要志愿填的足够恰当,只占三分的报甚至比七分的考更为重要.
填报志愿要考虑的三大因素"城市""大学""专业"究竟谁最重要,该最优先考虑哪个因素,一直是困扰着各位高考生和他们家长的难题,今天就给大家全面的分析一下,影响志愿填报的三大因素,究竟应该先考虑谁?
三方面因素如何取舍
每年高考成绩出来之后,怎么选志愿就成了最让家长和考生头疼的问题:父母希望你能在本地上学,离家近就好;老师希望你能报考双一流,为校争光;亲朋好友劝你去北上广,将来出路更广;而你自己则想选一个最喜欢的专业,并为之奋斗终生......
对于志向明确,分数够高的同学来说,志愿填报的选择余地非常大,但是对于一大部分同学来说,在三大因素中或多或少要做出取舍,那么在填报时,城市、大学和专业该如何排序呢?
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,因为对于不同的考生, 这三方面因素取舍当然各有不同,但要注意的是,志愿规划既是学业规划的组成部分,更是职业规划的一部分,所以无论最终做出怎样的取舍,都应该与今后的职业规划相一致.
那么不同类型的考生,该遵循哪些原则进行志愿规划呢?
专业优先原则
对于在某个学科具有学科特长或专业天赋明显的考生来说,规划志愿时不妨以这些学科为出发点,先划定与这些学科相关的专业,再筛选出开设这些专业的高校,并以自己的高考分数进行匹配,最后在完成匹配的高校中选择地理位置或所在城市适宜的最终目标.
需要注意的是,如果考生分数不高,只够上普通应用型大学或民办、高职、专科院校,那么专业就是最重要的因素.这种情况下切记要选择自己喜欢的,并且专业性强的专业,因为很大概率上说,所学专业将会是毕业后重要的谋生手段.而在报考前,一定要充分了解该专业情况,比如涉及学科、研究方向、就业前景等等信息.
学校优先原则
对于成绩不错,各科没有明显优势或短板的考生来说,学校优先原则最适合他们,只要成绩过线,就尽量选择档次高的学校报考.
因为现在无论是用人单位招聘还是名校研究生招生时,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"名校歧视"现象,本科作为高等教育的第一出身,非常重要且无法更改,所以在没有特殊专业诉求的情况下,尽量选择名校报考是最优选择.
需要注意的是,一些成绩并不突出,而且各科实力均衡的同学,建议也可按此原则规划志愿,与前面的里有类似:优先考虑学校,往往能让你进入到档次更高的高校中学习,至于专业嘛,还有考研、转专业、毕业跨行等等机会可以弥补.
地域优先原则
如果考生在高校和专业方面没有非常精准要求的话,还是推荐大家多考虑地域优先原则,而更准确的说法应该叫"城市优先原则",因为"在哪里上大学"真的很重要!
多数人会在本科阶段度过4年时光,这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线大城市的同学,将在文化底蕴、经济活力、政治视野、同学人脉、就业机会等诸多方面,领先其他地区同学4年,而从长远来看,这种"抢跑"产生的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明显,最终甚至会成就不一样的人生.
而在当下,大城市能带给大学生的优势,还远不仅止于此.
大城市具有多方面优势
很多人都说大城市平台好、机会多、就业前景光明,但平台好在哪,机会有多少,就业前景有多光明,却不一定有人知道.而且除了这些之外,大城市究竟还有哪里值得大家在规划志愿时优先考虑呢?
优质教育资源大量聚集
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,全国高校进行过大范围的布局,奠定了高等教育基础,形成了以北京、上海和陕西、湖南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名校版图.
新高考生必看!上大学应不应该最先考虑城市选择?
近些年,各大一线城市为满足本地人才需求,纷纷展开引进名校、兴建本地分校、加速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工作.
就业前景广阔
对于多数人来说,进入理想的高校上学只是短期目标,大学毕业后找到好工作才是更重要的远景规划,而与其它地域相比,大城市的优势就在于对于多数专业来说,拥有更多的优质工作机会,和更高的平均薪酬.
新高考生必看!上大学应不应该最先考虑城市选择?
上图为某个职位在中国主要城市中招聘数量的分布,可以看到北上广深四个超一线城市中,招聘数量均超过万份,而一线城市如杭州、成都、南京、武汉等地同一职位的招聘数量基本仅为前者的一半左右,而其他准一线城市的数据则又有不同程度降低.
从大范围来看,北方仅北京数据明显领先,而大量工作机会更多的集中在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,这两个地区大城市密集,经济发展迅速,城市间连锁效应明显,相应的对人才需求量也就更大.
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招聘数量上,更体现在平均薪酬方面.
新高考生必看!上大学应不应该最先考虑城市选择?
根据这份统计数据显示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三市平均薪酬破万,长三角与珠三角沿线大城市也基本突破8千大关,纵观整个榜单可以发现,各城市薪酬高低与该地区城市建设、经济发展乃至高校建设、人才引进关系非常密切.